
大家都知道,孔子是春秋时期要紧的思想家。翻开《论语》,大家不难发现孔子对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着极为深入地考虑。孔子在治国的策略上倡导“为政以德”,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“礼”与“仁”。
孔子的政治思想倡导1、仁治:
“仁治”是孔子“四治”思想的核心。在《论语》一书中讲到“仁”有104处,君子107处。人与仁的定义,用频率是相当高的。孔子说:“仁者人也,亲亲为大”。意思是说所谓仁,就是人,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。
2、德治:
就是倡导用“德治爱民”的思想治理国家。孔子说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”。意思是奉行德政者,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,心甘情愿折服的同意统治。
孔子的“德治”思想:
一是需要统治者需要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,削减苛捐杂税,使人民得到宽和惠。
二是重视犯罪的经济缘由,觉得偷窃的发生在于统治者的贪得无厌,百姓得不到好处而为,倡导富民、裕民,先富后教,反对“不教而杀”。
3、礼治:
就是倡导用“礼”的方法治理国家。孔子觉得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,在《论语》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。孔子说“为国以礼,治国不以礼,犹无耜而耕也”,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,就像秤、绳墨、规矩一样的要紧;不以“礼”治国就如没耜(古时候的农具,用于锄地)而要耕地一样。
4、人治:
在治国的问题上,孔子非常看重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用途,提出为政在人。
孔子觉得,在“礼治”下,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,个人有哪些用途比较突出;而要实行“德治”,又需要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首要条件,不然便不可以发挥道德感化的成效。因此,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程度。
孔子觉得,统治者能否以身作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问题,因而他不惜修正周礼的“亲亲”原则,倡导让非贵族出身的贤才也能参与国政。后人把这种倡导叫做“人治”或“贤人政治”。
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打造“天下为公”的大同社会。“大同”社会的基本特征是:大道畅行,“天下为公”,因而能“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”,“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补压露婪霞舱呓杂兴养”,阴谋欺诈不兴,偷窃祸乱不起。
他倡导把仁扩充到政治上去,以爱民为政治的目的。靠法律来保持的政治不是最高水准的政治;需要要在法律以外,加上道德的教化。换句话说,政治不完全打造在法律之上,而主要打造在德教之上;法律只不过在德教没办法实行时不能已而用的东西。
他觉得“拿政令指导人民,拿刑法划一他们的行动,这只能使人民不敢犯法,但不可以使他们了解羞耻;拿道德指导人民,拿礼节划一他们的行为,则人民不但知耻,还会越变越好”。
孔子倡导礼治,反对法治.礼的意义在古时候甚为广泛,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,贵族的冠、婚、丧、祭、餮等典礼,包含政治规范、道德规范等。孔子说:“殷因于夏礼,所损益可知也;周因于殷礼,所损益可知也;
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,其中七十二贤人。孔子过世后,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,整理编成儒家经典《论语》。
孔子在古时候被尊奉为“天纵之圣”、“天之木铎”,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,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、至圣、至圣先师、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、万世师表。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,孔子被列为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”之首。
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,伴随孔子影响力的扩大,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、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“大祀”,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。